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7月26日,前国家话剧院院长、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有亮逝世。
赵有亮 视觉中国 资料图
这个消息来得突然,在印象中,赵有亮还是那个电视银幕上风度翩翩、气质儒雅的知识分子形象。许多上海观众会特别怀念他,不仅因为由其主演的《孽债》《夺子战争》等影视剧当年曾引发家喻户晓的轰动效应,更因为这些文艺作品曾反映了真实的上海市民生活,演绎出了真正的上海地方文化特色。
赵有亮扮演的沈若尘,温和儒雅,重情重义,但夹在远道而来的女儿和强势的妻子之间,左右为难。由他扮演的乔书铭则是上海典型的上门女婿,看上去窝窝囊囊经常被岳父岳母和小舅子嘲笑奚落,但他为人忠厚善良而从不计较。从这些角色身上,观众看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、立体丰满的上海男人形象,完全不同于一些小品、相声里极度浮夸的刻板印象。
不光是赵有亮,《儿女情长》里的奚美娟、《股疯》里的潘虹,都曾塑造出让观众过目难忘的上海市民形象。大家之所以念念不忘,还是因为这些影视剧都有独特的上海市井烟火气,这些角色都像极了上海市民身边的亲人、朋友。
这些年来,关于上海的影视作品并不少,但其中真正有“上海味道”的,却屈指可数。热播剧《心居》《理想之城》里的故事都发生在上海,但其中涉及的热点话题,比如年轻人在大城市的打拼、职场里的奋斗和拼搏等等,搬到其他城市也没有任何违和感。“上海”,越来越像悬浮都市剧里的虚假背景板——生活在这里的年轻人要么居住在奢华、宽敞的大平层,要么每天忙着谈恋爱、喝咖啡。总之,上海不应该只是影视剧里繁华都市、忙碌生活的代名词,而离真实的上海市民生活越来越远。
在《孽债》里,沈若尘的妻子梅云清这样对老邻居介绍过自家新分的房子:“三十几个平方,两房一厅,在浦东。”三十平方的居住面积已经让她感到“非常满意”,毕竟1990年上海的人均居住面积是6.6平方米,到1995年也才8平方米。即便如此,家里来了美霞之后,也只能在弟弟炀炀的房间里多搭一张床,一家人马上成了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。从一部电视剧里还能窥见上海老百姓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居住史,经典的影视作品之所以经典,就因为它经得起时光和历史的检验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来,当越来越多的方言,比如《漫长的季节》里的东北方言、《无名之辈》里的西南官话,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国产影视剧里时,“上海闲话”却越来越难觅踪影。其中的根本原因也不难理解——关于上海的文艺作品脱离了真实的生活,植根于上海的方言自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。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曾经火出圈的电影《爱情神话》——虽然徐峥、马伊利等演员的上海话很标准,但他们的故事毕竟仍属于中产阶层的“体面生活”,与普通的上海市民相距甚远。
在《夺子战争》的结尾,多多,那个属于所有上海人的小囡终于还是成了飞得越来越远的风筝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乔书铭没有等到儿子的归来,反而已经离我们而去,确实让人唏嘘不已。怀念赵有亮,怀念那些经典的影视剧,但人们仍然期盼,真正有“上海味道”的文艺作品能不断涌现在如今的银幕上,为我们好好讲一讲当代的“上海故事”。